海洋基金會主席 Mark J. Spalding

海網 2012.jpg
[香港港口的漁船(攝影:Mark J. Spalding)]

上週我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第十屆國際可持續海鮮峰會。 在今年的峰會上,有 10 個國家派代表參加,其中包括工業界、非政府組織、學術界和政府。 而且,令人鼓舞的是看到會議再次售罄並且該行業真正參與並填補了很多席位。

我在峰會上學到的東西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一直在思考的東西很多。 學習新事物並聽取新演講者的意見總是好的。 因此,這也是對我們一直在做的與可持續水產養殖相關的一些工作的現實檢查——肯定和新想法。 

當我坐在返回美國的 15 小時飛行的飛機上時,我仍在努力思考峰會的問題,我們為期四天的實地考察,考察中國大陸的傳統水產養殖和非常現代的水產養殖,坦率地說,我對中國本身的龐大性和復雜性的簡要看法。

世界魚類中心史蒂夫霍爾博士的開幕主題演講清楚地表明,我們需要擔心“魚食”(指鹹水和淡水)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海鮮在減輕貧困和飢餓方面的作用。 確保魚類食品的可持續供應是提高窮人糧食安全和維持政治穩定的有力工具(當供應下降和食品價格上漲時,內亂也會隨之而來)。 而且,我們需要確保在談論魚食時談論的是糧食安全,而不僅僅是市場驅動的需求。 需求是洛杉磯的壽司或香港的魚翅。 母親需要為她的孩子預防營養不良和相關的發育問題。

最重要的是,問題的規模可能讓人感到難以抗拒。 事實上,光是想像中國的規模是很困難的。 我們全球 50% 以上的魚類消費來自水產養殖業務。 其中中國生產了三分之一,主要用於自身消費,亞洲生產了近 90%。 而且,中國消耗了所有野生捕撈魚類的三分之一——並且正在全球範圍內採購此類野生捕撈魚類。 因此,這個國家在供給和需求方面的作用比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地區都要大。 而且,由於它正變得越來越城市化和富裕,預計它將繼續在需求方面佔據主導地位。

Seaweb-2012.jpg

[SeaWeb 總裁道恩·馬丁 (Dawn Martin) 在 2012 年香港國際海鮮峰會上發表講話(照片:Mark J. Spalding)]

因此,在這裡設置有關水產養殖重要性的背景是相當有說服力的。 目前,估計有 1 億人依賴魚類獲取蛋白質。 水產養殖滿足了這一需求的一半多一點。 人口增長,加上中國等地日益富裕意味著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對魚類的需求將會增加。 而且,應該指出的是,對魚類的需求分別隨著城市化和財富的增長而增長。 富人要魚,城市貧民要魚。 通常,需求的物種會對窮人可用的物種產生不利影響。 例如,加拿大、挪威、美國和其他地方的鮭魚和其他肉食性魚類養殖活動消耗了大量的鳳尾魚、沙丁魚和其他較小的魚類(每生產一磅魚消耗 3 到 5 磅魚) . 這些魚從秘魯利馬等城市的當地市場轉移,提高了這些優質蛋白質來源的價格,從而限制了它們對城市貧民的供應。 更不用說那些同樣以那些小魚為食的海洋動物了。 此外,我們知道大多數野生漁業都被過度捕撈、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並將繼續受到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後果的損害。 因此,通過在野外捕殺魚類無法滿足對魚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它將通過水產養殖得到滿足。

而且,順便說一下,水產養殖“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並沒有全面減少野生捕撈活動。 如前所述,大部分市場需求水產養殖依賴於來自野生捕撈的飼料中的魚粉和魚油。 因此,我們不能說水產養殖生產正在減輕過度捕撈海洋的壓力,但如果它以我們最需要的方式擴展,它就可以:滿足世界的糧食安全需求。 再一次,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主導生產國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中國的問題在於其需求增長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該國即將到來的差距將很難填補。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比如說 4,000 年,中國一直在進行水產養殖; 大多在洪氾平原的河流沿岸,魚類養殖與一種或另一種作物位於同一地點。 而且,通常情況下,同一地點對魚類和農作物共生有益。 中國正在走向水產養殖產業化。 當然,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可能意味著不利的碳足跡,僅從交通問題來看; 或者可能會有一些有益的規模經濟來滿足需求。

海網 2012.jpg

[香港港口的一艘過往船隻(攝影:Mark J. Spalding)]
 

我們在峰會上學到的,以及在中國大陸實地考察中看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創新解決方案來應對規模挑戰、滿足蛋白質和市場需求。 在我們的實地考察中,我們看到它們部署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 它們包括親魚的來源、飼料的製作、繁殖、魚類保健、新的圍欄網和封閉的再循環系統。 底線是我們必須調整這些操作的組成部分以確保它們真正的可行性:選擇適合環境的物種、規模技術和位置; 確定當地的社會文化需求(食物和勞動力供應),並確保持續的經濟利益。 而且,我們必須審視整個操作——從親魚到市場產品、從運輸到水和能源使用的生產過程的累積影響。

主辦年度峰會的 SeaWeb 尋求為世界提供“永久、可持續的海產品供應”。 一方面,我對這個概念沒有異議。 但是,我們都需要認識到這將意味著擴大水產養殖業,而不是依靠野生動物來滿足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對蛋白質的需求。 我們可能需要確保我們在海中留出足夠的野生魚類以保持生態系統平衡,滿足手工層面的生存需求(糧食安全),也許某種小規模的奢侈品市場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正如我在之前的博客中指出的那樣,將任何野生動物商業規模用於全球消費是不可持續的。 每次都會崩潰。 因此,奢侈品市場以下和當地自給性收穫以上的一切都將越來越多地來自水產養殖。

從肉類來源的蛋白質消費對氣候和環境的連續影響來看,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農場養殖的魚雖然不完美,但比雞肉和豬肉好,比牛肉好得多。 養殖魚類行業的“最佳”企業可能會在可持續性績效指標方面領先於所有主要的肉類蛋白質行業。 當然,幾乎不言而喻的是,正如 Helene York(Bon Apetit 的)在她的演講中所說,如果我們在飲食中少吃肉類蛋白質,我們的小星球也會變得更好(即回到肉類蛋白質是奢侈品的時代) ).

SeaWeb2012.jpg

根據糧農組織水產養殖專家 Rohana Subasinghe 的說法,問題在於水產養殖部門的增長速度不足以滿足預計的需求。 它一直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但近年來增長速度一直在放緩。 他認為需要 6% 的增長率,特別是在需求快速增長的亞洲,以及穩定當地食品供應對於提高區域穩定性和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非洲。

就我而言,我希望看到在獨立的、水質可控的、多物種系統方面取得新進展,以提供就業機會並滿足城市地區的蛋白質需求,這些業務可以針對當地市場進行微調。 而且,我想促進加強對海洋野生動物的保護,讓系統有時間從人類的全球商業掠奪中恢復過來。

對於海洋,
馬可福音